首页 > 学工之窗 > 正文

中外文化讲堂之三十九:《论语》与人生智慧

发布时间:2016-06-02   发布人:   点击率:


 6月1日下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周可真教授、博士生导师做客我校外国语学院中外文化讲堂,并作了《<论语>与人生智慧》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领导洪庆福、徐正兴,各年级学生代表100多人聆听了讲座。

 “本次讲座不只是谈《论语》,而是结合《论语》中所蕴含的传统道德修养来与同学们谈谈道德与人生。希望各位能够在《论语》中,跨跃历史的漫漫长河,抵达那个智者为我们创造的清朗境界,让先哲的思想智慧开启我们的心灵之门。”外国语学院第39期中外文化讲堂活动在洪庆福院长热情洋溢的致辞后正式开始。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其文化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的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代表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价值共识。”从文化源头谈起,周教授在肯定传统哲学文化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例,周教授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当代的中国需要多一些创新、多一些逻辑的观点。既然知识是创新的理论学说,那么中华文化要想更好走向世界就需要首先做到掌握知识、形成正确而整体的价值观,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周教授简要阐述了《论语》的版本流传历史,并就“理想的人格:智、仁、勇兼备的‘圣人’”、“人生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养目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养方法:‘修己以敬’”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提及《论语》中蕴含着“仁”、“智”、“勇”三种人格德行,周可真教授娓娓道来:是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仁的最高境界,“智”则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知识要全面发展,西方科学之所以发展迅速就与其人文知识的丰厚有着重大关系,“勇”是一种人生决策,但绝不是鲁莽行事,而是做理性、合乎时宜的事情。随后,周教授还详细地阐述了“宜”,所谓“宜”就是适宜去做、合乎礼仪、合乎权宜,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能够做到“非礼勿动、非礼勿听”。

 学生提问环节,德语专业胡克义同学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与和谐社会建设”、日语专业章美娜同学就“智、仁、勇的内在关系”与周可真教授进行了互动,周教授做了精辟的解答。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对大学生的一次心灵洗礼与生活指导。《论语》中小至日常起居、大到治国安邦,无不饱含精警的启迪,充满着哲理和智慧的闪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了解先贤在政治、文化、历史、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思考,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有重要意义。(杨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