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979793984167499967&item_id=997979398416749996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民族团结,非遗来“系”。近日,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常熟、新疆伊犁、贵州玉屏等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通过双语宣讲、寻访体验和采访交流等方式,让青春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小小“常熟花边”,架起团结之桥
7月31日,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常熟文庙言子书院开展“用外语之声,传非遗之美,树文化之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还邀请了部分居住在常熟的台胞、侨胞参与,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学生邵妤瑶用中英双语宣讲了非遗基本知识,还简单介绍了“常熟花边”“虞山印派”“虞山画派”“虞山琴派”等常熟代表性非遗项目。学生徐欣怡详细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备的“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和看望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文献馆大学生们两个故事,让大家深深牢记“五十六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随后,在花边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拿起针线,亲身体验制作常熟花边。一条条五彩的丝线在大家灵巧的手中翻转着,最终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花边作品。沉浸在穿针引线之间,大家不断感叹非遗的博大精深,体验别样的趣味。
再返天山伊犁,“非遗文化”润疆
7月25日至28日,外国语学院由新疆籍学生组成的“再回伊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霍城县等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
实践团队成员来到充满民族特色的伊宁市六星街,这条古老街区以造型奇特、色彩斑斓、民族风情浓郁、多元文化交汇、历史文化深厚而享有盛誉。街区里绿荫环绕,偶尔有几只白鸽停在屋顶。在此美景下,实践团对游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调研,发放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单和调查问卷,还与当地居民就“非遗文化”进行了交流。
随后,实践团赴霍城县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族学生麦莉帕家中进行走访,并就不同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交流。在新疆伊犁地区生活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麦莉帕说:“汉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袷袢与绣花帽是我们维吾尔族服饰的鲜明标志,同样汉族也有很多传统服饰,目前汉服有很大的穿着群体,这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
实践团还来到了霍城县江苏中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和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将围棋带进校园,给江苏中学的同学们介绍了围棋的基本知识,并与同学们对弈。随后,实践团成员展示了精美的非遗剪纸作品,详细介绍了剪纸艺术,引得同学们纷纷拿起工具进行体验。
寻找音韵非遗,体验多彩民俗
7月21日至30日,外国语学院“非遗乡村行”实践团赴贵州省铜仁市、毕节市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侗”听玉屏,箫笛悠悠。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的“玉屏箫笛”是“贵州三宝”之一。“玉屏箫笛”音色清越、雕刻精致,是玉屏侗族、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实践团拜访了当地的箫笛工作室,并到制作车间体验了“玉屏箫笛”的制作工艺。在成品车间,师傅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了笛子的雕刻工艺和细节,并为实践团试奏一曲。笛声在空中飘荡,婉转悠扬。
实践团还赴布依族聚居村寨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成员陈应庭说道:“我的家乡拥有许多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也一直在培育传统非遗产业,此次社会实践让我了解到‘非遗+文旅’是乡村振兴今后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向,希望家乡的文化能走出乡村,走向世界。”
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讲好中华民族之故事,青春力量可堪重任。非遗是扎根于百姓生活的“接地气的艺术”,此次实践活动意在唤起更多人的重视,让“非遗文化”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与民族文化相碰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让非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